钱盛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精神卫生康复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1.完善精神卫生康复服务体系。社区康复是控制病情、促进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促进患者社区康复已经是精神卫生的共识,是国家倡导的重要措施。2014年来我市开展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按照“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回社区”要求,不仅要在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中大力发展精神康复科,还要在乡镇社区建立起日间病床、工疗、农疗、职业技能训练等“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康复体系,逐渐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的康复服务模式,让患者出院回家不再难,真正实现回归社会。当前这项工作取得一些进展,全市精神康复机构建设覆盖率以乡镇社区为单位达到了10%,但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市加紧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积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探索社区康复工作的关键措施和支持环境,,力争在2017年底前精神障碍康复机构覆盖率达到30%的工作目标。
2.创新精神卫生康复服务管理模式。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提升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的整体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推动各级政府加大精神康复康机构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推进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充分发挥各级公共财政在康复机构建设中的牵引和示范作用,按要求落实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康复机构建设的主体责任。二是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康复机构建设。社会组织具体高效、灵活、低成本的强大优势,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服务和社区康复,积极培育这支力量,同时要积极吸收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探索开展精神卫生专业社工试点。同时规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内容、流程和标准,促进其良性发展,逐步成为我市精神卫生工作康复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
3.加快精神卫生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精神科注册执业医师人数,按照国家每10万人口占有精神科注册医师2.8名的标准,全市目前缺口47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规划,充分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全科医师进修培训、基层医师执业范围扩大培训等方式,增加精神卫生人员数量,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防人员定岗、定责、定编,切实稳定防治队伍。以市、县精神卫生中心为龙头,切实落实分片包干、点对点的对口支援帮扶制度,将专业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连续延伸到乡镇、社区和街道村组等基层组织,并带动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非常感谢您对卫生计生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今后对卫生计生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监督。
常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