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深山有远亲--探访我市石门县麻风村
石门麻风村,海拔1291.8米, 三面环水一面接山,始建于1952年初,专门收治麻风病患者,一度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村寨。当时,人们对麻风病人避之不及。
1956年,剩头医疗站站长到县里开三级干部会议时,县里没有一人敢同他握手、同吃、同住。1994年,剩头医疗站撤走,这也标示着麻风病情已经彻底得到了控制。
如今仍有18位留存在那里的已愈病人,成了最后的“村民”,疾病在身上留下了残忍的痕迹,但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延续着对生活的期望。
7月13日,记者随市卫计委、市皮防所一行,探访了这个村子,所见所闻,刷新了关于麻风村的记忆。
↑↑↑
驱车行驶了25公里的崎岖公路后,到达剩头山东边耍武村一个叫鹞儿岩的地方,飞架在耍武、剩头两山绝壁上的一座大型铁索吊桥跃入眼帘。
这座吊桥曾是进入“麻风村”的唯一通道,全长116米、宽2.5米, 记者壮着胆子登上吊桥,感觉桥身摇摇晃晃,生怕脚下的木板踏断,俯瞰桥下峡谷,河水变成了一条细细的白线,双腿有些发软和哆嗦。再看市皮防所的几位一个个健步如飞, 他们一年要上山几十次,给老人送药看病,早习惯了。
↑↑↑
剩头麻风村始建于1952年2月,这里曾同时收治470多名病人,病人最多时有2700多人。村里修建了办公区、生活区和诊疗区,还有一座三层楼高的电影院。在这里治疗过的大部分病人康复后回到了原籍。目前剩头麻风村里还居住着18名已经康复的麻风病患者,大多年龄在70岁以上。
↑↑↑
这是麻风病老人的住处,房间里有电视,有洗手间,设施齐全,是个完整的家。这是去年石门县政府耗资400多万元,给每个老人修的新房子。村里的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到350元的生活补助、50元的残疾人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享受每月60元的新农合养老金。
↑↑↑
市卫计委副主任曹学美,市皮防所负责人刘凤娇、丁蒙狄给每位老人送去1500元慰问金。
↑↑↑
市皮防所工作人员进行交接。5年来,唐江准(右一)每周来一次山上,老人的各种情况了然于心。他正细心地向接手的杨立华(左二)介绍情况。
↑↑↑
“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和老人下棋。今年74岁的向左明清楚记得自己是1969年元旦那天来到麻风村。据他介绍,平时没事的时候几年都不会下一次山,需要什么东西,周围的乡亲们捎带上来。
↑↑↑
83岁的李昌芝是衡阳人,他是1968年上山的,刚来时还当过麻风村的生产队长,老人两年前因为支气管炎在壶瓶山镇上住过院,买了新农合,不够的钱由市皮防所支付,老人不晓得什么叫新农合,只晓得病了公家治,他自己不用掏钱。老人去年2月回了趟衡阳老家,侄子们对他不错。老人很惦记自己的女儿,当年女儿被老婆带到湖北去了,几十年没见了,该有61岁了,也应该是儿孙满堂了。
↑↑↑
今年73岁的皮端秀既是曾经的麻风病人也是麻风村里的卫生员,负责平时帮其他病人换药。她1966年来到麻风村,在这里学会了简单的护理知识,协助医生换药,后来随着病人康复,医疗所撤离麻风村后,她就成为了专职的卫生员。图中,她正在给老人换药。
↑↑↑
51岁的刘慎秋是最年轻的病人,他平时侍弄几亩地,种玉米和土豆,一年有千把块钱的收入,配有一部手机,用来联系业务,他的玉米主要卖给周围的村民。他的妈妈黄继英1969年就住到麻风村,去年才去世。据了解,除了治好后回原籍的病人,一部分病人再也没能离开麻风村,去世后就安葬在居住地旁边的乱石当中,用石头垒起的坟头,远远看去和乱石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
覃业海老人吃早餐时习惯喝口小酒 ,他的妻子是正常人,平时帮助大家提水打饭,每月所里给她300元的补助。“村民”有他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家,再也无法离开。
周北兆在村里和熊幺妹好上了,随她去汉寿生活了23年, 女人先死了,女人的儿子不怎么管他了,市皮防所的人找到他时,他已奄奄一息,如今已经恢复。据介绍,我市回原籍的麻风老人有100多个,他们当中有很多和家人合不来,所里正准备统计下数字,接他们上山养老……
↑↑↑
小小的商店,准备了老人需要的商品,价格很公道。商店负责人还要给老人准备一日三餐,吃的蔬菜都是自个栽种。不吃食堂饭的人,自然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有户人家的窗台上,挂着两条开过肚的鲫鱼,显然是为午饭做的准备。
图片来源:杨善军
责编:陈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